Nat. Commun. ¦ 戴文博&雷云祥&丁丹:白光激发有机室温磷光用于改善体内生物成像
Nat. Commun. ¦ 戴文博&雷云祥&丁丹:白光激发有机室温磷光用于改善体内生物成像
1. 研究背景
光学成像因其非电离辐射、高时空分辨率和实时诊断的优点,在生物组织的可视化和检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磷光发射是一种光学现象,起源于激子从三重激发态到基态的辐射跃迁,其发射寿命为毫秒到秒。该特性有效地缓解了生物组织中自发荧光干扰。目前为止,掺入重金属或稀土金属的无机发光体已被用于肿瘤和血管成像,以及体内细胞靶向和追踪。然而,由于重金属离子的潜在泄漏及其不可生物降解的性质,对这些无机发光体的长期生物毒性的担忧仍未得到解决。有机磷光化合物具有高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和易于官能团修饰的特点,在生物组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尽管缺乏重金属原子,但有机材料可以通过一系列可行的策略赋予室温磷光(RTP),如晶体工程、H-聚集、聚合和主客体掺杂。这些进展显著扩展了有机RTP材料的性能和类型。然而,大多数有机RTP材料仅能被短波紫外线(UV)激发,这会对生物组织造成相当大的损伤。这阻碍了有机RTP材料在临床成像中的实际应用。
目前,在生物成像中使用有机磷光材料存在两种模式,注射-激发型与激发-注射型。注射-激发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实时激发和成像。然而,必须严格限制对生物组织有害的紫外线的使用,从而显著降低成像效率。即使强度降低,紫外线仍然会伤害生物体。相比之下,激发-注射模式避免了激发光对生物组织造成的损伤,但需要具有长磷光寿命的材料。由于激发过程中的光子损失,这种模式通常会导致信号较弱。白光激发的磷光材料可以在注射-激发模式下使用,因为白光可以直接照射生物组织。因此,设计和制备可以被白光激发的磷光材料无疑将扩大生物成像的应用。
2. 结果与讨论
六种以三嗪基团为受体的供体-受体(D-π-A)型化合物(TRZ-1至TRZ-6)被设计为客体。D-π-A结构有利于增加材料的吸收和发射波长,而三唑基团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可以提高分子的摩尔消光系数。在白光的激发下,所有六种客体都表现出高效的余辉。随后,使用二苯甲酮(BPO)作为主体构建掺杂系体系。正如预期的那样,掺杂材料在白光激发下表现出3-5 s的明亮余辉,表明白光激发的RTP性能优良。
掺杂系统的磷光量子产率(QY)范围为15%至75%,磷光寿命在176至401毫秒之间。即使在460-500纳米的激发波长下,掺杂材料也能保持81-239毫秒的磷光寿命。掺杂材料用于对小鼠的肿瘤和动脉粥样硬化(AS)进行成像,导致46.1的高信号背景比(SBR)。此外,基于Fe2+和Fe3+对TRZ-1/BPO的磷光信号的猝灭作用,该材料被应用于肿瘤小鼠的成像指导手术。进一步,TRZ-1/BPO被制备为用于盲肠疾病成像的口服凝胶(O-TRZ-1/BP-gel)。这些白光激发的RTP材料在上述实验中表现出优良的成像效果,清楚地表明白光或可见光可以取代紫外光作为光学成像的激发源。
图1. 通过分子工程和主客体体系构建白光激发有机磷光材料的设计策略
图2. 客体光物理性质
图3. 掺杂体系的白光激活磷光特性
图4. TRZ-1/BPO NPs在注射-激发模式下的生物成像效应
图5. O-TRZ-1/BPO-gel用于盲肠成像
文献链接:DOI:10.1038/s41467-025-59367-0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