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分享|使用抗生素偶联探针特异性标记外膜囊泡揭示血液中的早期细菌感染
文献分享|使用抗生素偶联探针特异性标记外膜囊泡揭示血液中的早期细菌感染
导语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发表在期刊 Nat. Commun. 上的文献:Specific labeling of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with antibiotic-conjugated probe reveals early bacterial infections in blood.
概要
细菌外膜囊泡(OMVs)是革兰氏阴性菌外膜衍生的纳米级结构,在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但由于其在复杂生物样本中难以识别,其作为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尚未被充分探索。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黏菌素B-荧光素探针(PmBF)的检测方法,通过靶向细菌脂多糖(LPS)对血液中的OMVs进行特异性标记与定量分析。该探针可选择性标记OMVs,将其与宿主胞外囊泡区分,并利用纳米流式细胞术实现定量。在肺炎雄性小鼠模型中,感染后6小时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到升高的PmBF+胞外囊泡,早于血培养阳性结果。临床样本中,PmBF+胞外囊泡对细菌感染的诊断性能显著优于传统方法,并能有效区分细菌感染与病毒或支原体感染。本研究提示,循环中的PmBF+胞外囊泡有望成为细菌感染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图1.抗生素偶联探针特异性标记外膜囊泡揭示血液中的早期细菌感染。
PmBF选择性标记OMVs,通过纳米流式细胞术将其与宿主胞外囊泡区分并定量分析。在肺部感染的雄性小鼠模型中,细菌释放的OMVs可进入血液循环并被检测。临床评估表明,PmBF+胞外囊泡始终表现出优异的诊断效能,能有效区分细菌感染与病毒或支原体感染,凸显其作为细菌感染可靠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参考文献:DOI:10.1038/s41467-025-58676-8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