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5.5-PEG-DSPE,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CY5.5的简单制备流程
DSPE-PEG-CY5.5
中英文名称与别称
中文名:1,2-二硬脂酰-sn-甘油-3-磷酸乙醇胺-聚乙二醇-花青素Cy5.5
英文名:DSPE-PEG-Cy5.5
别称:Cy5.5-PEG-DSPE、磷脂-聚乙二醇-花青素Cy5.5
CAS号与基础信息
CAS号:暂无统一编号
分子结构:与DSPE-PEG-Cy5类似,但Cy5.5的荧光发射波长更长(约710 nm),适用于深部组织成像。
吸收/发射波长:Cy5.5的激发波长为680 nm,发射波长为710 nm,具有更深的组织穿透力和更低的背景荧光。
PEG分子量
常见规格包括1000、2000、3400、5000、10000、20000 Da,可根据需求定制。
应用领域
深部组织成像:近红外荧光特性适用于小动物活体成像和临床前研究。
药物递送系统:标记纳米颗粒或脂质体,实现药物在体内的可视化追踪。
肿瘤诊断:用于肿瘤靶向成像和手术导航。
简单制备流程
DSPE-PEG合成:与DSPE-PEG-Cy5相同,通过酯化反应制得DSPE-PEG。
Cy5.5偶联:将Cy5.5的活性酯与DSPE-PEG反应,形成共价键。
纯化:通过超滤或凝胶色谱法去除游离染料和副产物。
发展前景
临床转化:近红外成像技术在肿瘤诊断和手术导航中的应用前景广阔,DSPE-PEG-Cy5.5有望成为重要的临床工具。
技术升级:开发更稳定的Cy5.5衍生物,提高光稳定性和抗光漂白能力。
跨学科融合:结合光声成像、光热治疗等技术,拓展其在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
总结
DSPE-PEG-Cy5和DSPE-PEG-Cy5.5作为荧光标记的磷脂-聚乙二醇偶联物,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前者适用于常规荧光成像,后者则更适合深部组织成像和临床研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两类化合物将在药物递送、分子诊断和临床成像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