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前沿

DSPE-PEG2000-RB-HA的CD44⁺肿瘤干细胞靶向递送系统构建与功能研究

2025-05-20 分享

DSPE-PEG2000-RB-HA的CD44⁺肿瘤干细胞靶向递送系统构建与功能研究

一、研究背景

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分化能力及高度耐药性的细胞群体,被认为是肿瘤发生、转移与复发的根源。其中,CD44受体作为肿瘤干细胞表面常见的标志性分子,在多种实体瘤中(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等)表达显著上调。针对CD44的靶向递送策略为肿瘤干细胞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是CD44的天然配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靶向识别能力。将HA作为靶向配体修饰在纳米载体表面,可实现对CD44⁺ CSCs的特异性识别与摄取。

为了实时追踪纳米药物体内分布过程,本研究引入荧光染料RB(Rhodamine B),通过DSPE-PEG2000-RB-HA构建一种集靶向递送与荧光成像于一体的智能脂质体系统,实现对CD44⁺肿瘤干细胞的高效识别、递药与追踪。




二、材料组成与结构设计

功能分子设计:DSPE-PEG2000-RB-HA

DSPE:双亲性分子,可嵌入脂质体磷脂双层,稳定结构;

PEG2000:亲水性长链,提供空间位阻,延长循环时间;

RB(Rhodamine B):荧光标记基团(激发波长约540 nm,发射625 nm),用于可视化追踪;

HA:通过化学偶联接于PEG链末端,实现对CD44⁺ CSCs的靶向识别。

最终构建的脂质体系统兼具:

靶向性(HA对CD44)

成像性(RB荧光)

药物负载能力(如DOX、PTX等)




三、脂质体制备与表征

制备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或纳米挤出技术,将DSPE-PEG2000-RB-HA与HSPC、胆固醇等辅脂质混合自组装成脂质体,后续通过超滤或离心去除未结合的自由组分。

理化性质表征

粒径与Zeta电位:DLS测得粒径约为100–150 nm,表面电荷偏负;

形貌观察:TEM呈现规则球形结构;

包载率与释放特性:通过紫外/荧光法检测药物包载量,并测试药物在模拟肿瘤微环境(酸性pH、还原性GSH条件)下的释放行为;

荧光表征:RB标记脂质体发射红色荧光,适用于CLSM和IVIS成像系统。




四、生物功能与靶向机制研究

细胞靶向性验证(CD44⁺ vs CD44⁻)

细胞模型:选取CD44高表达的肿瘤干细胞模型(如MDA-MB-231或HT29 spheroids)与CD44低表达对照细胞;

流式细胞术(FACS)与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脂质体的摄取量;

竞争抑制实验:加入游离HA或抗CD44抗体进行竞争,验证靶向结合的特异性。

*肿瘤干细胞活性评价

Sphere形成实验:评估脂质体处理后对CSCs自我更新能力的抑制;

标志物下调(如Oct4, Sox2)检测:表明CSC特性丧失;

体外细胞毒性(MTT/CCK8):与非靶向组比较,HA修饰脂质体对CD44⁺ CSCs具有更强杀伤效果。

体内分布与成像研究

动物模型:构建CD44⁺富集的皮下/转移瘤模型;

荧光活体成像(IVIS):观察脂质体在瘤组织的富集及分布;

组织切片成像:进一步验证靶向递送的准确性与分布深度。



DSPE-PEG2000-RB-HA

五、优势与潜在应用

✅ 靶向性强:HA能与CD44高亲和结合,显著提升对肿瘤干细胞的识别与摄取效率。

✅ 生物相容性优良:HA与PEG构成的壳层具备良好血液稳定性与免疫逃逸能力。

✅ 成像监控一体化:RB荧光标记实现递送过程的实时可视化,便于药效评估与剂量控制。

✅ 可模块化拓展:RB可更换为近红外染料(如CY5.5、ICG),也可接入其他靶向配体(如cRGD、FA),拓展到多种肿瘤类型或靶向机制。




六、结语

本研究构建的DSPE-PEG2000-RB-HA修饰脂质体,集成了CD44⁺肿瘤干细胞靶向、荧光成像与药物递送三大功能。该系统展示出在*肿瘤干细胞治疗、复发肿瘤抑制及肿瘤精准成像等方面的广阔前景。未来可进一步结合酶响应、还原响应或pH响应机制,构建更智能的多响应靶向纳米药物递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