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TC-Daidzein,FITC-大豆甙元的反应条件
FITC-Daidzein,FITC-大豆甙元的反应条件
FITC-大豆甙元是通过荧光标记方法,将荧光染料 FITC(荧光异硫氰酸酯,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与大豆甙元分子进行共价偶联而获得的衍生物。大豆甙元(Daidzein)是一种天然异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和芳香环结构,使其能够参与特定的化学反应。通过引入 FITC 荧光基团,可实现对大豆甙元在溶液、细胞或组织体系中的追踪和检测。
FITC 的活性基团为异硫氰酸酯(-N=C=S),可以与含有游离氨基或羟基的分子形成共价键。在 FITC-大豆甙元的制备过程中,通常利用大豆甙元的氨基或通过衍生化引入的氨基作为反应位点,使 FITC 与其发生加成反应。反应过程中,异硫氰酸酯与氨基发生亲核攻击,生成稳定的硫脲键(-NH-C(=S)-NH-),从而实现荧光团的共价固定。若使用羟基作为反应位点,则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酯化或醚化反应,但效率通常低于氨基偶联。
反应条件的选择对产物性能影响较大。常用缓冲体系包括碳酸氢盐缓冲液或磷酸盐缓冲液,pH 值一般控制在 8.0–9.0,以维持氨基的亲核性和 FITC 的反应活性,同时减少水解副反应。反应温度通常在室温或略低于室温(20–25°C)下进行,以保持大豆甙元分子的结构稳定性。为提高偶联效率,FITC 与大豆甙元的摩尔比可略高于 1:1,常用范围为 1.2–2 倍。反应时间一般为 2–6 小时,可根据体系条件和所需标记密度调整。
反应完成后,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凝胶过滤或透析方法去除未反应的 FITC 和副产物,从而获得纯化的 FITC-大豆甙元。纯化后的产物在暗处、低温储存条件下可保持较好的荧光性质和化学稳定性。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和荧光光谱分析,可确认 FITC 的引入及其荧光特性,确保衍生物适合进一步的分子追踪实验。
反应机理的核心在于异硫氰酸酯与亲核基团之间的共价形成。FITC 的碳原子具有电正性,可被氨基的孤对电子攻击,形成稳定的硫脲键。该反应属于典型的亲核加成反应,生成产物的同时释放能量较低,因此在温和条件下即可完成偶联。通过调节反应溶剂、pH 和摩尔比,可以在保证大豆甙元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实现标记密度的控制和荧光信号的优化。
总体而言,FITC-大豆甙元是一种通过温和、可控化学方法获得的荧光衍生物,其制备过程强调缓冲稳定性、温度控制以及分子完整性。该标记方法为大豆甙元在体外和体内体系中的可视化研究提供了便利工具,同时避免了影响分子原有结构和性质的条件干扰,为后续分析、定量或成像研究提供了可靠基础。
产品名称:FITC-大豆甙元,FITC-Daidzein
纯度:95%+
规格:mg/g
用途:科研

产品目录
CY3.5刀豆球蛋白A CY3.5-ConA
CY3.5黄芪多糖 CY3.5-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CY3.5-活性酯 ,CY3.5-NHS,
CY3.5酵母聚糖A CY3.5-Zymosan A
CY3.5-聚乙二醇-氨基,Cyanine3.5-PEG-NH2,
CY3.5-聚乙二醇-刀豆球蛋白A,Cyanine3.5-PEG-ConA,
仅用于科研,不能用于人体。小编a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