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资讯

FITC-Bufotaline,异硫氰酸标记蟾毒它灵的制备过程

2025-11-05 分享

FITC-Bufotaline,异硫氰酸标记蟾毒它灵的制备过程

FITC-Bufotaline 是通过化学方法将荧光染料 FITC(荧光异硫氰酸酯,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与蟾毒它灵(Bufotaline)分子偶联而获得的衍生物。Bufotaline 属于蝌蚪毒素类甾体生物碱,分子结构中含有多个环状骨架以及可反应的官能团,如羟基或氨基,这些结构特征为荧光标记提供了可选位点。通过引入 FITC,可以获得具有荧光信号的衍生物,用于体外分子追踪及结构分析研究。

FITC 的化学活性来源于其异硫氰酸酯(-N=C=S)基团,该基团能与亲核性官能团发生加成反应。在 Bufotaline 的分子中,常利用分子上的氨基或经过衍生化引入的氨基作为反应位点,使 FITC 与其形成稳定的共价结合。反应机理属于典型的亲核加成反应:Bufotaline 的氨基孤对电子攻击 FITC 异硫氰酸酯中的碳原子,形成硫脲键(-NH-C(=S)-NH-),使荧光团与 Bufotaline 分子永久连接。这种共价偶联在温和条件下即可进行,能够保持 Bufotaline 的环状骨架及其他官能团结构的完整性。

在制备过程中,反应通常在缓冲体系中进行,以保证偶联效率和分子稳定性。常用缓冲液包括碳酸氢盐缓冲液或磷酸盐缓冲液,pH 控制在 8.0–9.0,既可保持氨基的亲核性,又能降低 FITC 水解的可能性。反应温度一般为室温至略低温(约 20–25°C),反应时间通常在 2–6 小时范围内,可根据实验体系和所需标记密度进行调整。为提高偶联效率,FITC 与 Bufotaline 的摩尔比可略高于 1:1,常用 1.2–2 倍。

反应完成后,通常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凝胶过滤或透析方法去除未反应的 FITC 和副产物,从而获得纯化的 FITC-Bufotaline。纯化后的产物在避光、低温条件下保存,以维持其荧光特性和分子稳定性。通过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可确认 FITC 的引入,同时结合质谱分析可验证共价偶联的形成及分子量变化。

从化学结构角度来看,FITC-Bufotaline 由 Bufotaline 环状骨架和 FITC 荧光基团组成,两者通过硫脲键相连。此结构设计既保留了 Bufotaline 的基本分子特征,又赋予了荧光标记功能。标记后的分子可用于研究 Bufotaline 在生物体系中的分布、载体结合及分子动力学行为。荧光信号提供了可视化手段,辅助分析 Bufotaline 的迁移、局部浓度及与其他分子或载体的相互作用。

产品名称:FITC-Bufotaline,异硫氰酸标记蟾毒它灵

纯度:95%+

规格:mg/g

用途:科研

FITC-Bufotaline

产品目录

CY3.5迷迭香酸 CY3.5-Rosmarinic acid

CY3.5牛血清白蛋白 CY3.5-BSA

CY3.5-葡聚糖,CY3.5-Dextran,

CY3.5人血清白蛋白 CY3.5-HSA

CY3.5乳铁蛋白 CY3.5-lactoferrin

CY3.5十九氟癸酸 CY3.5-Perfluorodecanoic Acid

仅用于科研,不能用于人体。小编ax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