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文献

Nat Commun丨姜蒜柠檬等植物源性纳米颗粒通过调控人类共生菌群代谢增强抗PD-L1免疫治疗疗效

2025-06-03 分享

Nat Commun丨姜蒜柠檬等植物源性纳米颗粒通过调控人类共生菌群代谢增强抗PD-L1免疫治疗疗效

近年来,肠道菌群在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及癌症治疗中的作用备受关注。饮食作为塑造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关键因素,其复杂成分对菌群代谢产物的调控机制仍存在诸多未知。植物源性纳米颗粒(Plant-derived nanoparticles, PNP)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活性载体,广泛存在于可食用植物(如生姜、大蒜、芦荟和柠檬)中,具有独特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研究表明,PNP可通过肠道菌群的代谢调控影响宿主生理功能,但其特异性摄取机制及对免疫治疗的协同效应仍不明确。

姜蒜柠檬等植物源性纳米颗粒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抗PD-L1抗体)在多种癌症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疗效,但患者响应率的个体差异极大。肠道菌群的组成与代谢活性被认为是影响免疫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菌群(如乳杆菌属)可增强抗CTLA-4或抗PD-1疗法的效果,而其他菌群(如瘤胃球菌属)则与治疗抵抗相关。然而,饮食如何通过调节菌群代谢产物影响免疫治疗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此外,传统研究多关注单一饮食成分的作用,忽视了植物源性纳米颗粒作为多组分复合体的潜在协同效应。

近日,来自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布朗癌症中心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Plant-nanoparticles enhance anti-PD-L1 efficacy by shaping human commensal microbiota metabolites 的研究论文。本研究聚焦于植物源性外泌体样纳米颗粒(Exosome-like nanoparticles, ELN)和纳米颗粒(Nano10)对肠道菌群代谢的调控机制及其在抗PD-L1免疫治疗中的作用。通过构建人源化无菌小鼠模型,结合多组学分析(包括脂质组学、代谢组学和16S rRNA测序),系统揭示了PNP通过“吃我/别吃我”信号介导的菌群特异性摄取、代谢通路重编程以及表观遗传调控,最终增强抗PD-L1疗效的分子机制。


文章要点

1)PNP的肠道菌群特异性摄取机制。通过荧光标记和流式分选技术,研究发现生姜来源的ELN(GELN)和大蒜来源的PNP可被特定菌科(如毛螺菌科和乳杆菌科)优先摄取。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种选择性摄取由PNP膜成分中的脂质和氨基酸信号介导:

脂质信号:GELN中富含的双半乳糖甘油二酯(DGDG)促进毛螺菌科(如产气荚膜梭菌)的摄取,而磷脂酰肌醇(PI)则抑制乳杆菌科对芦荟ELN的摄取。通过脂质重组实验,证实DGDG的去除显著降低菌群对GELN的摄取,而补充DGDG可恢复这一效应。

氨基酸信号:GELN膜上的甘氨酸(Glycine)通过竞争性结合乳杆菌的表面受体促进其摄取,而缬氨酸(Valine)则抑制瘤胃球菌科的摄取。酶解实验进一步验证,甘氨酸脱氢酶(GLDC)处理可降低乳杆菌对GELN的摄取效率。

姜蒜柠檬等植物源性纳米颗粒

图1 人类肠道细菌对植物源性纳米颗粒(PNP)的吸收

2)PNP调控菌群代谢产物及其宿主代谢通路。代谢组学分析显示,GELN处理显著上调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如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水平,而其他植物PNP(如芦荟ELN)则主要影响γ-氨基丁酸(GABA)等神经递质类代谢物。通过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GELN通过以下机制重塑宿主代谢:

DHA的累积:GELN携带的植物miRNA(aly-miR159a-3p)靶向抑制产气荚膜梭菌中磷脂酶C(PLC)的表达,阻断DHA向4-氧代-DHA的代谢转化,从而增加肠道和血液中DHA的浓度。

代谢通路调控:DHA通过结合PD-L1基因启动子区域(-341至-358位点),抑制c-Myc介导的PD-L1转录,降低肿瘤细胞PD-L1表达,增强CD8+ T细胞的*肿瘤活性。

利用代谢组学分析PNP对肠道细菌代谢物的影响

图2 利用代谢组学分析PNP对肠道细菌代谢物的影响


3)PNP增强抗PD-L1免疫治疗的效果。在B16F10黑色素瘤小鼠模型中,口服GELN或其代谢产物(DHA)显著提高了抗PD-L1抗体的疗效:

肿瘤抑制:联合治疗组小鼠的肿瘤体积减少50%以上,肺转移结节数下降70%,生存期显著延长。

免疫细胞激活:DHA通过降低肿瘤细胞PD-L1表达,促进肿瘤浸润CD8+ T细胞中干扰素-γ(IFN-γ)的分泌,并减少T细胞凋亡。临床相关性:在黑色素瘤患者中,抗PD-L1无响应者的肠道菌群PLC活性较高,DHA水平较低,而补充DHA可恢复其免疫治疗响应。图3 姜-eln(GELN)改善PD-L1抗体对肠道代谢物介导的黑色素瘤的作用


4)DHA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通过单链凝胶迁移(SSGS)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实验,证实DHA直接结合PD-L1启动子区域的保守序列(ACCCT...ATCACC),阻碍c-Myc转录因子与启动子的结合,从而抑制PD-L1表达。此外,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c-Myc基因敲除后,DHA对PD-L1的抑制作用消失,进一步验证了其表观遗传调控机制。


小结

本研究系统揭示了植物源性纳米颗粒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代谢增强抗PD-L1免疫治疗的分子机制,提出“吃我/别吃我”信号在植物纳米颗粒与菌群互作中的核心作用,揭示了脂质和氨基酸作为特异性摄取信号的新功能。通过口服植物纳米颗粒或补充DHA,可逆转PD-L1高表达肿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提高T细胞杀伤效率,为克服免疫治疗耐药性提供了新思路。总之,该研究不仅深化了对饮食-菌群-免疫轴相互作用的理解,还为开发基于天然产物的精准免疫治疗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Teng, Yun et al. Plant-nanoparticles enhance anti-PD-L1 efficacy by shaping human commensal microbiota metabolites.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 16,1 1295. 3 Feb. 2025

doi:10.1038/s41467-025-56498-2


版权声明:

本平台根据相关科技期刊文献、教材以及网站编译整理的内容,仅用于对相关科学作品的介绍、评论以及课堂教学或科学研究。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